欢迎访问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演出

5月7日“源‧缘‧圆”苏州科技大学音乐会

时间:2018-09-28 点击数:

源头,机缘,圆融

第一声,献给属于世界的音乐

——2016苏州科技大学春季音乐节首场演出掠影

【导语】

时间,2016年5月7日下午13点30分;

地点,江苏苏州西南青山绿水掩映中的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厅。

如丝细雨的天光中,一种属于音乐的无形巨手,开始轻轻拨动、荡漾起这处江南水波倒影中的古城苏州,使它再难继续暮春时分那种惯常周末午后的慵懒。

2016苏州科技大学春季音乐节(2016 USTS Spring Music Festival)首场——“源‧缘‧圆”音乐会,台湾地区著名指挥家杜明远先生,著名作曲家刘湲教授,携手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四支个性鲜明、技艺扎实、富于艺术创造力的青年音乐团体,徐徐展开了一场极富艺术与思想深意的演出一一音乐艺术之美,从江南水韵雾霭中开始晴朗,逐渐在文化、历史、教育等多重向度中展露出一派山水浩淼、气韵磅礴的景象来。

“青春版刘三姐”牵手“属于未来的门德尔松”

圆,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青春,中国与世界圆润融合

最初的掌声是有些和缓的,但这些掌声会绵绵不绝,像海上升明月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涨满整个音乐厅。

这对苏州科技大学钢琴三重奏团队的三位青年女性演奏家来说,是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

实际上,关于德国浪漫派巨擘门德尔松的著名作品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听众已经太习惯于精美的、华丽的、戏剧化的展开和落幕了。他们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在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伤感的意境中热烈赞颂作曲家的天才和演奏者的精湛技艺,然而,苏州科技大学钢琴三重奏的演奏家们显然不愿让听众落入已经延续很久了的、惯常音乐消费的圈套。

“这个作品是1839年门德尔松正值近30岁年龄、经验渐深、艺术活力最为巅峰时期的天才之作。”小提琴演奏家、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周瑾如是说:“创作这首曲子的前一年,著名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了;这首曲子的之后一年,《第四号交响曲》又在门德尔松的手中完成。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让舒曼评价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伟大的作品,不是仅靠技术娴熟和一些习惯性解读的‘规矩套子’就可以驾驭的,它像一片深邃的海洋,演奏者必须探寻到那甚至连天才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灵魂幽深世界,才能把音乐真正送进观众的心里去。”

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中国听众,听懂这首作品,并不难。全曲共4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奏鸣曲;第二乐章为流动而宁静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的谐谑曲;第四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回旋曲,起承转合的思维形式、作品乐体设计十分均衡,曲式完整、和声丰富,既是钢琴三重奏曲的经典范本,又暗合了东西方听众的心里思维诉求。

此次演出,三位演奏家演绎的,是该作品的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对演奏者具有致命吸引力但也极容易陷入肤浅浮华的戏剧性部分,被东方女性独有的恬静婉约而幽思所唤醒了清雅恬淡的全新气质,旋律像明亮的月光一样优美、音乐紧凑而极具张力——韩国籍演奏家金那英钢琴的华丽优雅,曲中那些类似李斯特与肖邦的技巧,并没有给她的音乐行进造成艰涩之感;同样的,意大利国际音乐比赛“25°ConcorsoInternazionale per GiovaniMusicisti ‘Città di Barletta’”中赢得弦乐组第一名的中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周瑾的细腻精致技法以及韩国籍大提琴演奏家金志妍释放出独特而幽幽的感伤,三位一体,赋予了该作品一种少有的、属于东方女性诗意的视角。

“她们的处理十分自信,并且她们带来的新的作品气质,并不是刺激性的、爆发性的,而是你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被拉进了另一个世界,一曲奏罢,你才会想,‘哎?今天的门德尔松好像有一点不一样却很耐人寻味很美,但哪里不一样呢?’你想着,然后鼓掌,然后越想越有想头,音乐还在胸腔里回荡,所以不知不觉,你就鼓了很长的掌声。余音绕梁,就是这个样子,这是非常难得的。”有乐评人如是评价:“她们都是众多国际比赛大奖加身的杰出青年音乐家,但她们显然对音乐更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是属于不远未来的。”

同样的,此次音乐会上,中国著名管弦乐作曲家刘湲教授将自己的经典之作民乐交响诗《刘三姐主题随想曲》交给了由著名笛箫演奏家俞飞笛子独奏领衔的苏州科技大学学生民乐团来大胆演绎,显然有着他的深入思考:“哲学角度上说,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今天听到的‘刘三姐’绝不同于我们之前的任何一次,学生乐团有一点青涩,但有着其他音乐家们所少有的、属于青春的活力和张力。”

的确,采用广西山区原始民歌为显性素材而形成的《刘三姐主题随想曲》,在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民乐团演绎中,描述对清新山川河流向往之意,抒发对善良纯朴民风热爱之情的传统视角,显然被另一种更为“年轻态”的情绪表现所‘动摇’了——演奏中时常洋溢出一种活跃的、好奇而灿烂的喜悦,五个微型乐章——“情歌”、“茶歌”“恋歌”、“对歌”、“山歌”组成的套曲里,竹笛与乐队对话的形式,更多的带上了一种青春野性而活泼的新奇感觉。

“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乐谱是有型的和确定的,但艺术的思想和不断进化的技术却能使昨天的经典作品以一种更加明亮的姿态走进未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古典和青春,今天的音乐会,告诉了我们,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在融合中找到新的空间。”

阿雷路亚,我祝饮山

源,发现音乐的本质,带领人们寻找音乐之美的源头

仅仅从节目单上的选择看来,音乐会的节目设置,是有着一番深意蕴藉在内的。

“比如说这次的合唱歌曲,《我祝饮山》,祝饮就有祝福之意;同时《阿雷路亚》也是祝福与赞美的主题,这是合乎人类对于音乐之美的认知的。”

此次指挥苏科大合唱团演出的著名指挥家杜明远先生如是表示。“音乐节目的背后,都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的。”

诸如无伴奏合唱《阿雷路亚》(《Alleluja》)。合唱团表现十分出色,站在作曲家杰出作品的艺术高度上,释放出了戏剧般迷人、轻盈流动与丰富层次感的作品特色,细密巧妙的各声部发声,编织起了一张美丽的声音毛毯,将听众轻轻托起,浮游于层云之上,每一条神经都在长风与朗日之间荡涤。

Alleluia, alleluja

Alleluja, alleluja

Allelujaaaaaaaaa, alleluja

……

是的,一首歌曲的始终,就是“Alleluia”一个词。歌词中赞颂上帝,却不似亨德尔《哈利路亚》那样的神光普照,而是更加强调人的、力量的意味,而对这首作品的出色演绎,引发了听众持久的热烈掌声。“这首合唱作品在节奏,句法,和声上都很丰富,有一定难度,苏州科技大学合唱团同学接触时间不长,但表现的很不错,十分出色地驾驭了作品的要求。”杜明远微笑着说。

“合唱团唱的让我非常感动。手臂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有听众这样反应。

音乐属于音乐,音乐更属于人,也正因为如此,这首名为赞颂上帝的音乐作品,在象征性上便拥有了巨大的延展空间和跨文化的共鸣。

这就是波兰籍世界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和钢琴演奏家洛姆阿德·特瓦尔道斯基(Romuald Twardowski)的魔力之处。作为一个经历二战、冷战时代经历丰富的音乐家,对于自己民族和历史,他与众多如肖邦、亨雷克•维尼亚夫斯基等波兰音乐家一样,有着借音乐传颂爱国精神的强烈热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人声独唱、合唱、乐器作品,以及歌剧与芭蕾舞作品,他甚至还为青年与少年创作具启蒙作用的音乐作品。在洛姆阿德•特瓦尔道斯基的音乐世界里,始终存在着一个母亲般的伟大存在,而这,使他的作品为拥有近似历史体验和民族情感的中国听众所由衷认同。

而台湾地区优秀作曲家冉天豪在2012年接受台北爱乐合唱团委托所创作的作品《我祝饮山》同样体现了强烈的音乐历史观和文化观。

“做一个梦很简单,实现一个梦不容易,……为你唱出一整场华人音乐的梦。”冉天豪在谈到关于这首和其它合唱歌曲的作曲意念时,曾这样写道。

这首“祝福”为主题的歌曲,显然其祝福的力度与深度,远超过一个人与人之间“祝饮”的程度。

祝饮

我以杯承泪

祝饮这浩大的黎明

这城市是众神的居所

有光荣的故事被景仰

有歌声,一代一代

在青年口中流传

我祝饮山

祝饮海

祝饮大地与长河

祝饮日复一日

你更为美丽的身体

因为热烈活过

并无遗憾

演出中,苏科大合唱团显然准备充分。带有明显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却有着宏大而深远的空间感,声音的层次和力度掌握恰到好处但却不为炫技而来,情感纯朴真挚,震动人心。有合唱团成员说:“唱的时候,如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鼓在轰鸣。”

需要注意的是,词作者,就是台湾地区著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这位被人誉为台湾地区艺术文化、民间生活美学的“布道者”,在海峡两岸都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1980年他的诗作《少年中国》,就反映出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而被制作成歌曲传诵一时:

我们隔着迢远的山河

去探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承载了历史与时代文化深刻命题的音乐作品,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作为2014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的苏州科技大学大学生合唱团,在这场演出中受益匪浅。

“音乐的力量就在于将人类普世的价值,将真善美传递给社会普罗大众,提升整个民族的生命质量。音乐会让人由衷地学会热爱的力量、宽容的力量、求真的力量。这些人类的基本素质如同载舟之水,托起的,必然是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的大船。这是我们苏州科技大学举办这次音乐节的一个初衷,也是我们作为音乐家所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音乐,跳起事业的桑巴舞曲

缘,用音乐创造机缘,为青年音乐家和音乐学生走进社会创造机遇

本次演出,是令苏州乐迷期盼已久的苏州首个打击乐团——苏科大打击乐团首次正式亮相,一出场就以打击乐独具的亲和力瞬间打动了全场观众,把人们带进了蛮荒与灵动的节奏海洋。木琴独奏由苏州科技大学教师、台湾籍击乐演奏家袁晓彤但任,一曲木琴协奏曲《木琴灵歌》表现出高超而纯熟的演奏技巧,意图接近本初的 “灵歌”咚然惊艳全场。

这是一个以一所高校命名的音乐节。但如果单纯看首场演出的阵容以及后面的音乐会质量,套用一个电影工业的名词——“卡司”的牌子实在不小了。

邀请大量国家级、世界级音乐家参加排练演出,带出四个苏州乃至全国都较有影响力的音乐团体,以高强度高要求的音乐会拉动音乐教育实践,“我个人的艺术成长经验告诉我,学生时代,切不可蹉跎,你也许是年轻的,幼稚的,但没人能否定你有跃进到世界的可能。一个以音乐为学习和职业方向的年轻人,你必须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我们大学花费巨大的力量、同时学院也倾力而出,就是为是我们的学生,能够将音乐流进心灵,点燃梦想的繁荣。说的直白一些,实现他们的艺术事业的目标和理想。”

事实上,此次音乐节的时间选择也可见苏州科技大学领导的苦心孤诣。

此次首演,时间恰好是苏州科技大学历史上首个校友日和校园开放日。来自苏州地区初高中学校50位领导组成的“校长团”、来自全国各地的苏州科技大学毕业20、30年、各行各业卓有建树的学子组成的350人的“校友团”、来自江南地区高校界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社会艺术院团的中青年音乐家八十余人的“专家团”,以及众多来自苏城社会的爱乐人士,构成了整个首场演出的“豪华观众阵容”。这是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全面向社会甚至是全国展示人才水准、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唯如此,近三年来,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还积极举办、参加各式各样的地区、国家、国际音乐会,参加2014年央视中秋节晚会、积极参与国际音乐交流活动,面向社会、近几年学校已开办免费的国际音乐大师班30余次,将学生、青年教师和音乐家们与国际级音乐大师如钢琴家殷承宗,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评委、大提琴演奏家马蒂‧罗西(Martti Rousi),法国著名作曲家及音乐学家、电子音乐家马克.巴蒂耶(MarcBattier),钢琴家、“布朗斯威克古典艺术节”创办人魏汉斯(Hans Christian wille),指挥家汤沐海,钢琴教育家沃尔夫冈·茨(Wolfgang Zill)教授等等零距离接触学习,提高水平,更与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意大利普契尼音乐学院、土耳其亚萨尔大学艺术学院签约结为姊妹学校,展开广泛的国际音乐学术、教育、人才交流,还致力于高雅音乐走进社会,向全社会普及音乐美学教育,让人民群众体会古典音乐的奇妙之处……

“用我们出色的艺术水准和态度,让全社会了解高雅音乐,了解从事高雅音乐专业的学子,了解我们学校,为青年音乐家和音乐学生走进社会、走向更高水准的平台创造机遇、机缘,更是我们作为大学的根本工作和师长的义务与责任。”

Copyright ©2016 苏州科技大学

手机版